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。许多人从小就听过这个故事,觉得勾践是个极具韧性、拥有大智慧的国君,他能在艰难困苦中崛起,最终逆转败局,打败吴国,这让人对他充满了敬仰,认为他无疑是位伟大的明君。然而,作为亲身参与吴越争霸的越国大夫范蠡,却在史书中对勾践做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评价——“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”。这一评价显得十分突兀,和大众心目中的勾践形象相去甚远,甚至让人感到惊讶。不过,范蠡的这一评价并非空穴来风,实际上它反映了勾践的真实个性——他不仅冷酷无情,还极度自私。在范蠡的眼中,勾践的性格和行为早已暴露出他的野心和残酷,而这一点最终也通过他杀害文种的事件得到了验证。
要理解范蠡为什么能看出勾践的本质,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。范蠡原本是楚国人,出身贫寒,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在楚国有所作为。幸好他天资聪颖,凭借着一身才学,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文种。两人一拍即合,最终决定离开楚国,投奔越国寻求机会。选择越国并非偶然,因为在当时的越国,正面临与吴国的争霸,且因为越国的地理和政治局势,人才短缺,急需能够提供战略智慧和管理能力的人才。因此,范蠡和文种看到了这里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79%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,勾践对他们的才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,并将他们任命为大夫。勾践的热情与诚意赢得了范蠡和文种的认可,两人便开始全心全意辅佐勾践。随着他们的帮助,越国的实力迅速增强,尤其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,越国的崛起是显而易见的。不到几年,越国就在槜李之战中大败吴国,甚至导致吴王阖闾受伤身亡。此时,越国的地位一跃而上,成为吴国的劲敌,甚至让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感到威胁。
然而,尽管勾践初尝胜利的滋味,他却并未保持冷静,而是变得有些自满。在夫椒之战中,他轻敌冒进,导致越国惨败,几乎面临灭国的危险。幸运的是,文种和范蠡的努力得以让越国暂时避免了覆灭。为了避免彻底灭国,勾践不得不屈服,亲自前往吴国接受屈辱,与吴王夫差签订和约。在此期间,范蠡和文种协助勾践完成了这一外交任务,确保了越国的存续。
接下来的十年,勾践经历了著名的“卧薪尝胆”阶段,他每天都忍受着极大的屈辱和压力。范蠡和文种始终陪伴在他身边,为越国的复兴不遗余力。经过这段艰苦的时光,越国终于有了足够的实力,趁吴王夫差北上诸侯会盟之际,偷袭吴国,最终将吴国彻底打败。吴王夫差在失败后选择自杀,吴越争霸以越国获胜告终。
然而,胜利后的勾践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。此前对范蠡和文种的尊敬,随着胜利的到来,渐渐转变为不满和猜疑。勾践觉得,这两个大功臣已经过于显赫,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。于是,他开始产生了除掉他们的想法。幸运的是,范蠡机警地看出了勾践的心思,在事发之前就选择了远离,而文种则不幸未能识破勾践的阴谋,最终被勾践赐剑自尽。范蠡曾劝过文种一起逃走,他对文种说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这句话并非出自韩信,而是范蠡对文种的忠告。然而,聪明的文种却没有听从,选择了留下,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。
范蠡是如何洞察勾践的呢?首先,范蠡与勾践长时间相处,比文种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到勾践的行为举止。早在槜李之战之前,范蠡就已经注意到勾践的残忍和冷酷。在一次战斗中,为了给吴国军队制造困惑,勾践竟让越国士兵集体自杀,利用自杀式袭击造成敌人错愕,从而达到了战术上的胜利。尽管这一战术有效,但过于残忍,也展示了勾践的冷酷无情。
不仅如此,勾践对自己的家人也毫不手软。据《国语·越语》记载,勾践在战败后竟准备将自己的子女献给吴王夫差作为赎罪,完全不顾作为父亲的情感。勾践甚至为了讨好夫差,愿意亲自尝试夫差的粪便,最终感动了吴王,才得以回国。这个极端的行为让范蠡彻底意识到,勾践为了实现个人利益,可以毫不留情地抛弃一切。
范蠡的眼光独到,他早早识破了勾践的为人。他深知,勾践是个极其自私、无情的人,只有在越国危机时,勾践才会尊重他和文种。随着越国的稳定,勾践的野心膨胀,必然会将他们视为威胁,因此范蠡果断选择了离开,避免了与勾践的冲突。
范蠡的慧眼识人和果断离开,使得他能够在动荡的局势中保全自身,并在离开越国后成为了一位商界巨擘。他凭借聪明才智,多次白手起家,最终积累了巨大的财富,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“陶朱公”,广受后人尊敬。因此,范蠡被誉为真正的智者,他不仅洞察人心,还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游刃有余地发展事业,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杠杆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