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越南社交媒体上可热闹了,一张新型152毫米车载加榴炮的照片,瞬间成了大家伙儿热议的焦点。这炮车,长得有点儿特别,用网友的话说就是“短墩墩”的,甚至透着一股“萌”劲儿,跟卡通玩具似的。
这不,它已经在河内街头跑起来了,看来离正式装备部队不远了。大家都在好奇,这小家伙儿到底是越南自己鼓捣出来的,还是在现有技术上改了改?
“萌”系战车,啥来头?
这款新型车载炮,一眼看过去确实挺“抓马”。炮管短粗,车身比例也怪异,那股子“萌”劲儿,立马就成了网上最火的话题。
不过,别看外形逗趣,这炮车可不是随便拼凑的。仔细瞧瞧它的底盘,一股浓浓的“俄罗斯味儿”扑面而来。
它用的是结实的8x8轮式卡车底盘,很多设计细节都跟俄罗斯的卡玛兹-63501重型卡车高度相似。
巧了,越南跟俄罗斯在广宁省还有卡玛兹卡车的合资生产线呢。这层关系,让越南选这底盘,后勤保障和维修都方便得很,真是个务实的选择。
这不光能保证新装备跑得欢,说不定还能顺道儿把越南本土的重卡产业也带起来,一举两得。
老炮新生,底子硬不硬?
再说到炮管,它的“苏联血统”也藏不住。这门主炮,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D-20型152毫米加榴炮,炮管倍径只有34。
正是这相对短小的炮管,才让它看起来“短粗短粗”的,跟那些现代的长身管火炮一比,确实有点儿格格不入。
D-20型火炮的技术,放到今天看确实老旧了点,但越南军队里这种炮多啊,库存量巨大。
用D-20,就意味着新炮的弹药跟现有装备能完美兼容,省去了不少后勤麻烦。而且,152毫米的口径,也跟俄罗斯的军备体系对得上,对越南军事现代化来说,这可是个重要考量。
当然,越南人也没光照搬,他们对这炮车做了不少本土化改造。为了让炮手们坐得更舒服,卡车车头特意加长了,还多了一排座位。
战场上保命要紧,所以车头部分还专门加装了装甲防护。这些细节,都看得出越南在现有技术基础上,努力创新和改进的用心。
射程硬伤,怎么破?
尽管这炮车在整合上玩出了花活儿,但火炮本体的性能局限,那是明摆着的。D-20型火炮的射程,确实有点儿拿不出手。
用普通弹,才17公里;就算用火箭增程弹,也只能打到24公里。这射程,跟现代战争对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,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射程短就意味着,这炮车部署的时候,不得不离前线阵地更近。离得越近,被敌方无人机侦察到,或者被中口径火炮打到的风险就越大,战场生存能力面临严峻考验。
跟国际主流水平一比,这射程差距就更明显了。你看中国PCL-181车载炮,52倍径的155毫米火炮,普通弹能打30公里,增程弹更是轻松突破50公里。
俄罗斯的2S43“锦葵”车载炮,虽然是47倍径的152毫米,普通弹也能打24公里,增程弹更是远超50公里。这些数据,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,越南在生产长身管大口径火炮上,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。
越南本土目前造不出先进的大口径火炮,现役的重炮选择也有限,主要是M46型130毫米、D-20型152毫米和M114型155毫米。
所以,选择D-20,是他们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,最务实、性价比最高的办法。
老炮新魂,电子强心剂
虽然炮本体老了点,但研发团队在火控系统上却下了猛药,实现了大升级。他们给这新型车载炮装上了先进的数字化火控系统,还配了自动操炮系统。
这些现代化系统一用,火炮的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,那叫一个质的飞跃。战斗室后面,数据链天线也清晰可见,这说明它能跟无人机、侦察车协同作战。
有了这功能,就能快速调炮,实现现代战争“打了就跑”的战术需求,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射程不足的短板,让它在战场上活得更久,打得更准。
Viettel跨界,能行吗?
这次新型车载炮的研发主力,竟然是越南军用电子电信公司(Viettel),这消息本身就够劲爆的。Viettel以前可是搞通信和电子设备的,现在却跑来造重型武器,这跨界步子迈得可真大。
Viettel集团员工多,年收入也高,实力不容小觑。他们的董事长陶德胜少将,自2022年上任以来,就一直在推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,这无疑给Viettel的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
技术层面来看,越南电子产业发展得挺快,这给武器系统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。但在重工业方面,这款新炮的战斗室还是铆接结构,整体制造工艺也显得有点粗糙。
这些细节,都暴露了越南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。在一些关键军事部件的生产上,越南还得高度依赖进口,这种对外依赖,无疑限制了整个武器系统性能的提升空间。
不过,进步的痕迹也清晰可见。跟越南早期参考古巴“木星-5”研发的PTH-130型车载炮比起来,这款新型火炮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。PTH-130那时候用的是130毫米炮管,机动性也差。
而新炮在火控系统上优化了,测试也更成熟。这说明越南国防工业在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的路上,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,但核心重工业技术的瓶颈,依然摆在那里,进步与局限并存。
笔者以为
新型车载炮的亮相,自然让军事爱好者们对它的本土化程度议论纷纷。有人肯定越南自主研发的努力,也有人质疑它底盘和火炮的来源,这种争议,恰恰反映了越南国防工业转型期的特点和挑战。
虽然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距离,但这款车载炮无疑是越南军工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“小步”。它代表了越南在整合外部技术、进行本土化改造方面的积极努力与实践。
测试成熟度这么高,也预示着这辆“混血”战车,可能很快就要进入部队服役了。
展望未来,越南也许得加快引进更先进的长身管火炮技术,才能大幅提升火炮的射程和打击能力。同时,加强自身重工业基础建设,减少对外部关键部件的依赖,才是实现真正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。
这辆“萌”系车载炮,既是越南军工雄心的体现,也折射出它现代化道路上的漫长与复杂。
炒股杠杆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