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女篮这波操作太让人看不懂了。亚洲杯集训名单一放出来,一票熟面孔都在,大家左翻右翻,李梦却神隐了。这还没完,李梦社交媒体直接给来一波四连感谢,“感谢祖国、感谢国家队、感谢球迷、感谢自己”,就是不提带队的教练。更绝的是,李梦把社媒认证从“国家女篮队员”改成了“国家青年女篮运动员”。一大把年纪了,突然喊自己是青年,这操作让球迷摸不着头脑。
这一连串举动,到底是闹脾气、故意闹事,还是无声的自我告别?外界猜来猜去,看得人直挠头。
昔日顶梁柱,如今门口冷风吹
要说十年前,李梦是中国女篮的顶流。17岁混进WCBA,2018年亚运会一锤定音,球队睽违八年再拿金牌。2023年亚洲杯和亚运会,她不只是主力,还是得分王。那个赛场上的李梦能突能投能扛,几次关键球都她来解决,场上是主心骨,场下更有话语权,每次打硬仗球迷都等着看她大杀四方。
东西变天就变在2025。这年宫鲁鸣换了教鞭,集训名单上直接没有李梦。一纸声明挂出来,“李梦身体状况不达标”,解释她长期缺席训练,状态跟不上国家队节奏。官方态度很坚决,球迷的心却悬起了。不少人不服气,问一句,去年郑薇带队时候,李梦状态还来得及做队里的压阵大旗,怎么半年就完全不行了?
四连感谢,认怂还是另有深意
风头眼上,李梦没有噤声,社媒上连发四个感谢。球迷一琢磨,这感谢都谢了个遍,唯独没感谢教练,看着就像冷暴力的“分手”信。紧她自己动手把认证刷成了“国家青年女篮队员”。30岁挂青春名头玩自黑?到底是自嘲,还是真打算断了回归国家队的后路?围观群众议论得厉害,有说“气过头了”,也有觉得她是在用行动打压舆论。
真要按能力论,哪怕李梦巅峰不在,国内新星一窝蜂冒出来,她的投射和老到经验还是在。三分有,突破也有,关键是临场稳得住,不怵大场面。试想青年球员有几个敢在亚洲决赛,拿球就硬干的?
你要铁血重组,我就低头离开?
这回没选进国家队,宫鲁鸣主打“铁血作风”,强调体能、纪律、训练态度样样都要硬杠。李梦的伤病确实麻烦,2023年WCBA总决赛膝盖韧带受限,积液从那以后没断过。2024到2025这段时间,膝盖反复折腾,每天都安排三个小时康复治疗,还因伤缺席关键集训十二天。
拿队医的话讲,膝关节稳定性有影响,高强度比赛跟不上。这不是说说昆明封闭集训时,光是康复训练就被藏疼痛数次打断,连大部队磨合都赶不上。主帅严格归严格,调教球员没问题,可实际情况真有些身不由己。
问题也一目了然,宫指导有“郑薇遗留问题”要清的想法,李梦又非新人,想必谁也不想大事化小。可正因如此,外界看上去像是针尖对麦芒,一个不积极主动归队,一个铁面无情换血,台面上不说破,心里都明白。
女篮大佬也有老去时,“更年轻的时代”说来就来
球迷三观一冲撞,有的怜惜“李梦被逼走”,有的力挺宫指导要大刀阔斧。30岁李梦,除了伤痛还是伤痛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冲刺爆发下降明显,长时间缺席队里训练,配合全都要重新适应。跟一帮20出头的新人抢位置,压力比做题还大。
国家队本就是讲求战斗力、默契和前途优先的地方。教练要复兴,球员要立功,李梦这波棋有点像自我放逐。可现实是,新人一波又一波冒头,队里没有她也过得有滋有味,连续几场比赛,小姑娘们花式配合,赢球赢得扎实。谁还会被“非李梦不可”绑架?
“中国女篮不是某个人的专利”这句话,估计现在很多资深球迷都有认同感。篮球这锅饭,谁行谁上,老将就算情怀满满,到了状态掉队的时候也得服输。放在女排身上,赵勇也是铁面无情,队内痛点一个也不能留,全靠换血把活力带出来。
长痛不如短痛,一个时代慢慢走下舞台
李梦社媒的感谢,既像无声抗议,也有点像悄无声息的退场。阵痛期就摆在眼前,新老切换翻篇,团结很重要,但残酷更是底色。更扎心的事,这一回没她,女篮竟然打得更顺风,看似偶然,骨子里却代表趋势:李梦时代的确走到尾声,新生代必须接班。
褪去光环,三十岁的李梦面对的是现实,既有身体伤病的困境,也有“未来吃老本没出路”的终极提醒。在她和宫鲁鸣的微妙博弈中,早已超越了个人得失的层面,而是中国篮球新旧交替的真实写照。你敢用更多体力和态度的新人,就得有人离开舞台。
最后的告别,还是回归的希望?
故事走到这,也许谁都说不准后面还能不能再见到巅峰李梦。到底李梦这波操作算自我否定,还是逼宫无果,谁都没正面回应,但可以肯定一点,要想重新披挂上阵,绝不是轻轻说句话就能解决的。宫鲁鸣大门说敞开,走出去了,想重进来的门槛天生不一样。
您觉得李梦的选择是情绪用事,还是身不由己?中国女篮还能有她回来大杀四方的一天,还是说这正是体育世界残酷而真实的“后来者居上”剧本?
炒股杠杆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